《語文常談》-「文字改革」的探討

(1)引言

《語文常談》是作者呂叔湘發表過的專題文章修改增訂而成。本書中,作者對中國的語言和文字作深入而淺出的剖析,說明「文字」是通過「聲音語言」才能表達出意思來的,而非只憑文字本身的形態或樣子,在腦子裡就產生了那個字的意念。所以作者說「文字不能超脫語言」。文字是在人類的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才出現的。文字起源於圖畫,圖畫一旦變成文字,就和語言結上不解之緣,所以有些知識分子才有文字和語言是平行的錯誤觀念。

作者又從漢字的音韻處說,分析字音的要素,聲韻在文學上的應用和怎樣給漢字注音等。再說同音字和異讀字,然後是漫談有些人認為沒有文法的中國話。作者闡述中國語文有一定的規律,詞與詞之間的排列不同就可能產生不同的意義來,不像外國語言以形態為主的語法般,一個字後面跟著的必定是那一類的詞,無論怎樣轉換詞與詞的位置,意義也不會變的。漢語是有語法的,只是不太容易歸納出來罷了。

最後作者提到漢語的方言,要清除方言和方言之間的界限只有推廣普通話,使人民的溝通沒有隔閡。可是漢字並不滿足於我們對文字的要求,縱使簡化漢字,那也只不過是「治標」的法子,最終還是得搞拼音文字。以普通話的拼音為基礎,推廣拼音文字。

(2)分析探討「文字改革」

作者首先提出漢字不能滿足我們對文字的要求。作者憶述六十年前,他學的是本地話,讀書時寫著文言文。說話和讀書各管一方,很不協調。學會了漢字,只能用來寫文言,若要寫成本地話,那就有很大困難了。此外,作者於上中學時,因聽不懂老師的家鄉話,頭一個星期的課全等於沒上。各地方言不同,使人們難於交流學習。作者更指出漢字有時雖然可以從它的樣子猜看它的意思來,但是很多時都沒法子唸「半邊兒」。意思雖是懂了,可總是唸不出,這是漢語的優點,但也是漢語的缺點。

作者的這些問題相信現在已不存在了。普通話在中國已推行多時,而且在東南亞華人聚居的地方也漸漸普及化了。雖然中國的方言有很多,但即使在一個小農村,小孩子上學教的、學的全都是普通話,那當然也教普通話的拼音。我的故鄉就是這樣,也讀過兩三年的書後才到香港來,日常應對的普通話是沒有問題的。還記得一次回鄉到福州市,到商場裡逛逛,買些東西,人們說的都是普通話;沒有人會跟你說家鄉話的,就算你用家鄉話跟店員溝通,他們聽得懂也只會用普通話回答你的。到親戚朋友家裡,我的堂妹妹只會說家鄉話的一些名詞,完整的句子說不出,與她交談只能用普通話 — 那時她只有六七歲。這是多年前的事,到現在相信沒有多少中國人不會說句普通話了。

作者提到當時說話和寫字各管一方,但現時普通話已十分普及,人們只要會說普通話,只要把它直接寫出來,那就是十分通順,而且正確的白話文書面語了。在香港,不是有人提倡過要學生學普通話,好等寫出來的不是混雜了廣東方言的「書面語」嗎?可以說,普通話的提倡,就是把那「說話和讀書各管一方」的情況消滅。當然說話和文章是永遠沒可能一樣的,總有點不同,即使是拼音文字的英文也是這樣,有的字詞用於書面語上,有的則見於口語上。

至於讀一個未曾見過的一個字時,也不是一個大問題。只要是學過拼音,翻翻字典,不難拼出作者說的「旮旯」二字。問題是我們肯不肯花點時間翻翻字典。若說拼音文字比漢字容易查出,那只不過是懶惰者的藉口。如果我們查得多了,那不見得比要記英文二十多個字母的順序困難 — 我總把英文的「m」的「n」、「u」和「v」、「v」和「w」的次序搞錯了。總的來說,作者在第一節裡所提出的漢語的「缺點」,現在已經不存在了。

在第二節裡,作者說「早就有人主張改革漢字」,和提出種種建議。如遠在宋朝的鄧肅就說過:「外國之巧,在文書簡,故速;中國之愚,在文書繁,故遲。」作者更引用清朝末年的一些學者的主張,認為中國有三難:寫文章難;認字寫字難;不同地區的人說話難。西方國家的三易是:寫文章容易,因為基本上是寫話;認字寫字容易,因為只有二三十個字母;不同地區的人說話容易,因為有通行全國的口語。因此作者提出三項語文改革:

(1)用白話文代替文言;
(2)用拼音字代替漢字;
(3)推行一種普通話。

我們常常比較中西文化,探討為何外國「巧」,而中國則「愚」。可是從沒有人說中國「難」、科技落後於人,是因為中國人寫文章難、認字寫字難、與不同地區的人難溝通。這樣說簡直是十分膚淺淺而且是片面的。為何西方海陸軍備、工商實業、科學技術等都勝於中國,在這裡不必多說,但與中國的「三難」的確難扯上關係。若說西方國家的人認字寫字容易,因為只有二三十個字母,那也是十分片面的。組成英文字雖然只有二十六個字母 (letter),但一個英文字決不是一個個字母單獨存在的,而是同時並存且有一個完整意思的「字」(word)。正如漢字一樣,漢字的每個字都只由「點」、「橫」、「豎」、「撇」、「捺」、「折」、「鉤」等十多個基本筆劃組成,比英文的二十多個字母還少,那漢字不是比英文「寫字認字」更容易嗎?

英文常用的單字就有三萬多至五萬個,可是中文常用的單字卻只得五六千字;那裡見得中文認字因難?而且中文寫文章困難可能是指文言八鼓一類的官文,那是清朝的事,清朝學者的言論。現在全改用白話文了,只要說話留心點,那就差不多可以我手寫我口了。至於不同地區的人說話更不用多說,在中國任何城市,只要大家素不相識,說話問路時,絕不會說家鄉話的。這是推廣普通話的成果。

作者提及的三項文字改革的內容已實現了兩項,只剩一個 ? 用拼音字代替漢字。我們可以說以前很多語言和文字間存在的問題,至現在推行了白話文和普通話後,基本上的問題都已解決了。現在的問題是是否全面推行拼音文字代替漢字。

作者在「文字改革」的開首就這樣:「語言是一種工具,文字代表語言,當然更加是一種工具。一種工具要是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就得加以改革。」現在的白話文和普通話能否很好地完成任務?作者舉了拼音文字和漢字的優點和缺點,認為漢字的缺點大大超過它的優點。

(1)漢字難學(難認、難寫、容易寫錯)。

(2)漢字不跟實際語言保持固定的語言聯系。

(3)現代的工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無不要求高效率,要求又快又準確。而一切部門的工作裡邊都包含一部份文字工作,要是文字工作的效率提不高,就要拖後腿。

(4)中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障礙。

首先,並不只是漢字難認和容易寫錯,例如英文裡也有很多字容易認錯和易混淆的,現舉些例子:

economic, economics, economical, economy
hang, hanged, hung
compose, comprise, consist
sometime, sometimes, some time
assure, ensure, insure
together, altogether, all together
principal, principle
wake, awake, waken, awaken
lay, laying, lying, lie, lied, laid, lain

相信這是做學問的工夫,不能說中文難記難認,英文容易認不容易寫錯。英文容易學倒是客觀的說法,因為英文有完整和固定文法基礎,學會了文法,就可以大做文章了。

第二,作者認為漢字不跟實際語言保持固定的語音聯系。這種情況只因為中國有太多方言了,於是,你讀你的,我讀我的,大家各不相干。雖然大家寫的同是漢字,可是大家所說的可以完全不同。但現在大家都用普通話,每個字都有一定的聲韻規定。這樣,漢字就不是不跟實際語保持固定的語音聯系嗎?唯一的問題是還有一些少數民族沒有使用普通話。即是說普通話在中國還未完全普及。由此作者認為提倡拼音文字可以促進普通話的普及,普通話沒有普及並不妨礙使用拼音文字。可是,如果大家完全沒有一套共用的語言,那使用拼音文字時該以什麼為基礎?我相信只有普通話完全普及後才談使用拼音文字也未遲。若不是,那只會操之過急,人民難以適應。再者,若以作者的說法,使用拼音文字可以促進普通話的普及,那只會做成反效果。人民普遍對拼音文字還有點恐懼,若以拼音文來學普通話的話,那只為普通話的推廣開倒車。所以作者的這種說法確有點本末倒置。我認為最好還是搞好普通話的全面推廣,然後再推廣拼音文字,那就容易得多了。

作者提到漢字的第三個缺點倒是不容否定的。的確,在電腦運作上,處理英文比處理中文較快。而且在輪入文字時,中英文的差距就顯而易見了。儘管現在在電腦上有多種容易快捷的中文輪入法,但都難比得上英文每分鍾按鍵二百多三百下,可以輪入五六十個字那麼快,最重要的是不會遇到不會輪入的字,要停下來想一想。這就是現在電腦時代漢字的最大缺點。

最後一點作者說漢字在中國和外國的文化交流上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障礙。作者提及科技術語用意譯法,對於理解和記憶是有些幫助,可是從事科學技術的人,除了一套漢文術語外,還免不了要記住一套國際術語,成了雙重負擔,對於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不無影響。然而,我們看到日本科技發展,絕不亞於中國及世界其他先進國家,日本的科技人員難道不也是要記日本的術語和一套國際術語嗎?我想這不過是個人求學問的心態不同而已,與漢字的「難認、難寫、容易寫錯」沒有直接的關係。

說到底,我們是否應該全面推行拼音文字?雖然與作者的觀點有些不同,我還是認為拼音文字是值得搞的,但是現在不是好的時機。首先我們還沒有完全普及普通話,那只會你說你的方,我說我的。搞拼音文字,非有一種大家都通曉的語言不可(這也是作者曾說的先有語言,才會產生文字的規律)。其次,根據《現代漢語詞典》所收錄的字、詞組、成語等,共有五萬六千條,與英文的常用字五萬差不多。可是中文的同音字和同音詞卻比英文的多很多,這是改用拼音文字的最大障礙,而且沒有英文般有一套有系統的文法標準,用起拼音文字時難免會有很多問題產生。這都必須花一段時間去研究和解決。

現在我們可以可以為拼音文做些準備的工夫,以及在實際應用時會遇到的困難進行探討和解決,好讓文字改革得以順利進行。

一九九六年

書名:語文常談
作者:呂叔湘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版次:一九八二年六月